同治三年,香山北山籍人士正四品營都楊云驤(號楚田)因不滿清政府的腐敗,解甲歸田來竹仙洞隱居,修橋鋪路,修筑廟宇,邀來文人雅士吟詩作對,潑墨揮毫,并將詩詞鐫刻于巖石上,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被珠海市列為首批摩崖石刻群文物保護單位。 建國初期,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利用竹仙洞的甘甜山溪水源修建了第一座對澳門供水水庫(至今仍為澳門惟一飲用水源),成為珠海市最早的自然生態保護區。由于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及人文景觀,經有關部門批準,于八十年代初將竹仙洞開辟成風景旅游區,并先后投資近二千萬元進行環境保護建設,開發、修建石洞、亭閣一批,原地原石雕刻"濟公"、"睡童"等藝術雕像十多處,特別是九六年初由境外友人捐贈并經泰國皇室法師開光的泰國"四面佛"更使公園增添了一處難得的祈福圣地。 近年來,景區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建設,先后引種了幾十種名竹品種,修建了桃花源、杜鵑林,每到初春,百花競開,令人留連忘返,特別是春節期間,已逐漸成為珠海市民必到的觀賞桃花之處。由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常被中外游客贊譽為"人間仙境",堪稱花園城市珠海城中的奇葩。 進入竹仙洞,尤如溶于大自然;山青水秀,花香鳥語;登高望遠:"三水"(湖水、江水、海水)、"兩制"(珠、澳兩地)、"一軍營"(駐澳部隊后勤基地)一覽無遺,山景、水景、石景相映交輝,十分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