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富美臨渭新華章
——寫在臨渭區“兩會”召開之際 “十二五”時期是臨渭區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是臨渭區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來,臨渭區在新常態中搶抓機遇,在創新中尋求突破,在競爭中贏得主動,在實干中加快發展,始終處于全市經濟第一方陣,連續三年榮獲全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十二五”末,轄區生產總值實現252億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長14.5%;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58億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95億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長15%;城鎮居民收入達到33000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長15%;農村居民收入達到10000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長17%。 輝煌“十二五” 這是穩中求進 提速提質的五年 五年來,臨渭區招商引進項目102個,到位資金150億元。爭取到位中省資金108億元,實施重點項目167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88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3.6倍。新改建區級公路152公里,加寬通村公路400公里,大西高鐵、渭玉高速、寧西二線、108國道改擴建等重大交通項目全面建成。新修加固河堤19.8公里,除險加固水庫12座,建設高效節水灌溉田7萬畝,渭河“安瀾工程”和景觀長廊等重大水利項目全面竣工。 投資3億多元,擴容了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滲瀝液處理廠和4個中轉站,購置降霾車等大型環衛車50多輛,拆除違章建筑15萬平方米,美化背街小巷350條,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爭取棚改政策性貸款41億元,實施城建城改項目327個,完成許村、豐蔭村整村征收,建成朝陽大街東段、解放路中段和育紅街道路,打通了民生路、金水路、三賢路和解放路北段道路,解決了2162戶群眾安置問題。實施重點服務業項目100多個,信達商業綜合體等項目相繼運營,渭南老街成為國家3A級景區,該區被評為“陜菜之鄉”。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達到110戶,批發零售網點達到1.3萬個,吸納從業人員10萬人,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12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 這是積極有為 致力惠民的五年 在全市率先編制完成所有鎮總體規劃,成功申報為革命老區。陽郭鎮、橋南鎮建設兩個移民安置社區,幫助550戶貧困戶搬出山區,陽光社區被確定為省級新型農村社區,雨露社區被確定為市級新型農村社區。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投資1億多元,實施農村凈、綠、亮、美工程,打造了牒吳村等36個示范村,武趙村被確定為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湭河濕地公園通過國家評審,秦代文化遺址公園建成開放,軍事博覽園、桃花園初具雛形,“三賢故里一日游”線路全面啟動,成功列入全省旅游示范試點縣。 五年來,實施民生工程項目564個,完成投資57.7億元。發放各類惠民補貼16.4億元,發放養老金15.3億元,4.6萬貧困戶享受城鄉低保,4萬庫區移民享受移民補貼,1.8萬殘疾人享受生活補貼。投入扶貧資金3.5億元,9.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豐蔭小學、西張小學建成投用,育紅初中遷建項目主體封頂,完成城區10所中小學規劃布局,3所開工建設。新建成公辦幼兒園24所,完成3所農村高中進城,成功創建省級“雙高雙普”區。市一院門診綜合樓建成投用,市二院遷建啟動實施,搬遷了兩所衛生院,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新增城鎮就業5.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5萬人次。保障房建設始終走在全市前列,開建保障房5.4萬套,分配1.2萬套。建成21個城市社區服務站、3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5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46個農村幸福院,榮獲全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1.75萬套,建成兩個鎮綜合文體中心、18個街鎮綜合文化站、20個街鎮群眾健身廣場。 這是改革創新 奮發有為的五年 五年來,臨渭區建成現代農業園區36個,省、市級園區分別達到6個,葡萄發展到25萬畝、核桃18.5萬畝、獼猴桃4.8萬畝,榮獲中國葡萄之鄉、中國核桃之鄉、中國優質水果十強縣等稱號。渭南葡萄產業園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臨渭葡萄”榮獲“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50強”。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豐”,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雙創園”和電子商務園建成運營,入駐工商企業513戶、電商企業39戶。創新創業基地進駐環保型企業20戶,被確定為省級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9戶,工業產值實現75.5億元。 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承接經濟社會管理權限285項,向社會中介組織轉移職能85項。在全市率先實施養老保險經辦柜員制改革,率先成立醫患糾紛調處中心及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積極推行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實行醫療機構協作和區鎮醫療一體化,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城鄉共享。實施鎮村綜合改革,街鎮“六辦三站”設置到位,撤并行政村138個。實行劃片入學和大學區制,組建教育共同體6個,大班額問題基本解決。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為10萬多戶頒發了土地確權證。實施政府機構改革,減少機構7個,完成公車改革。 在全市率先推行法律顧問制度,成功創建全國法治區。建成區、街鎮、村社區三級便民服務體系,全面推行“一條龍”服務和干部代辦制度。“八項規定”全面實施,認真履行“一崗雙責”,積極推進廉政建設,扎實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舉辦了“臨渭標桿”、“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事跡報告會160余場次,隆重表彰了區級勞模、優秀黨員、臨渭標桿、杰出青年和臨渭好人,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開局譜新篇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重要一年。全區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圍繞建設“宜居宜游、富美臨渭”總目標,牢固樹立“大臨渭”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大力發展以現代服務業、高效農業為核心的特色經濟,做優城區,做強園區,做美景區,做特鎮區,爭當全市發展排頭兵,實現“十三五”高點起步、良好開局。 建設旅游之城 構建五大旅游板塊,依托歷史人文資源,以下邽古縣、三賢文化為重點,發展歷史人文游;依托秦嶺北麓自然資源,以天留山、黃狗峪、石鼓山為重點,發展生態休閑游;依托渭南古城資源,以老城遺址、渭南老街為重點,發展古城文化游;依托革命老區資源,以軍事博覽園、王尚德烈士陵園為重點,發展紅色愛國游;依托美麗鄉村,以蒲陽古城、桃花園為重點,發展特色鄉村游。 按照園區、景區融合發展的思路,建設宜游四大園區,即北部的渭南葡萄產業園,南部的南塬航天生態園,東部的軍事博覽園,西部的桃花園,創建1個4A級景區、兩個3A級景區。渭南葡萄產業園建設葡萄小鎮、豐收廣場、民俗園、百果園、萬花園,完善休閑觀光功能,實現向景區轉型。南塬航天生態園依托航天測控博物館,建設天劉村生態旅游鄉村、天留山休閑健身森林公園。軍博園建設國防教育館、地下靶場和人工湖,打造集軍事體驗、愛國教育和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紅色景區。桃花園建成古城樓、小吃街,建設古鎮民俗觀光區、古道森林景觀公園等,2016年10月1日全面開園,打造休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點。 建設宜居宜業之城 以棚戶區改造統攬城市工作,實施城建城改項目80個,年內完成投資67億元,加快建設14個安置小區和15個保障房小區,解決1704戶征遷戶、2.2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重點推進廣場南路、二院片區、老貨運站、老城東入口等18個片區改造。 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緊扣機械化清掃保潔、綜合執法、市民教育等重點,提高城市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水平。加大環衛投入,新建10個公廁,實施馬家溝垃圾處理場擴容加壩、滲瀝液處理廠二期工程,建設糞便無害化處理廠。建設渣土車GPS監控平臺,嚴管重罰渣土車違規行為,堅決遏制違法亂建現象,持續開展“治污減霾·保衛藍天”行動。 樹立“三產強區”理念,實施19個重點服務業項目,建設特色商街和專業市場,支持發展現代物流,扶持“雙創園”和市區電子商務園發展,使全區電子商務集鎮網點覆蓋率達到80%。 建設美麗之城 以美麗鄉村建設統攬農村工作,以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為重點,創建全國美麗宜居鄉村示范區,把農村打造成為農民生活的幸福家園、市民向往的休閑樂園。建設7個美麗鄉村精品村、30個示范村、50個重點村、200個清潔村,創建1000戶文明戶、500個美麗庭院、100戶星級農家樂,打造6條最美鄉村路、3條重點路、4條提升路、7個出入口景觀。實施7個鎮改造升級項目,推進集鎮道路、供水排水、房屋立面、景觀綠化等改造,支持各鎮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廣場、十字商業圈,打造2—3個特色鎮。實施農村環境衛生連片整治,新建10個農村污水處理站、150個垃圾回收處理點、1000個環保廁所。 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新建農業園區14個,創建1個省級、1個市級示范園,新增設施葡萄2萬畝、核桃1萬畝、獼猴桃2萬畝。圍繞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新建畜牧園區2個、規模化養殖場30個,生豬存欄擴大到70萬頭、羊14萬只、家禽550萬只。支持發展冬棗、櫻桃、黃秋葵等高效農業,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加快農產品品牌建設,擴大“臨渭葡萄”、“臨渭獼猴桃”品牌影響力,打造“臨渭核桃”無公害綠色果品基地。 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落實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措施,三年實現全面脫貧。把精準扶貧與發展教育、充分就業、產業發展、移民搬遷、政策兜底、整村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社會扶貧相結合,2016年城市貧困人口率先實現全部脫貧,30個貧困村摘帽、3.28萬人脫貧。2017年34個貧困村摘帽、3.44萬人脫貧。2018年30個貧困村摘帽、2.15萬人脫貧。區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三年投入3000萬元,同時整合涉農資金的50%,用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 建設惠民之城 2016年,臨渭區將圍繞解決群眾最關切的問題,集中力量辦好10件惠民實事:投資2.84億元,建成人和小學、沋西小學、雙王初中;投資6億元,實施中醫醫院搬遷項目,建設市二院住院樓;投資3億元,建設集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為一體的公共文化中心;投資1.9億元,實施豐原路城區段拓寬改造工程;投資4億元,啟動渭南至橋南21公里二級景觀公路建設,建成張嶺至軍博園、關中環線至桃花園景觀大道;投資7140萬元,建設東關水庫及18處供水工程,解決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資5.3億元,開建創新創業基地移民安置社區,建設安置房1300套;投資1000萬元,實施背街小巷環境提升工程;投資1156萬元,新購置36輛環衛作業車;投資3188萬元,實施“智慧城市”電子眼工程,新裝759個視頻監控,新建9個視頻分控中心。 新的藍圖我們豪情滿懷,新的征程我們任重道遠。臨渭人民正以堅定的決心、堅強的意志、堅實的作風,譜寫“宜居宜游、富美臨渭”新華章!( 李永斌 尹百鵬 趙紀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