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遙遠古時,兩寺渡是一個渡口。著名“關中八景”之一,“咸陽古渡幾千年”說的就是兩寺渡。兩寺渡因渡口有“觀音寺”、“三圣寺”兩座寺院而得名。從公元前1060年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兩寺渡早在殷商時稱文王渡。周文王姬昌為婚娶迎親在渭河上“造舟為粱”,架設浮橋,這便是“咸陽古渡幾千年”的最早記錄。西周后又稱渭陽。秦時稱為“柳中”。楚漢戰爭時,劉邦率領的大軍平定“三秦”的“柳中戰役”就發生在這里。西漢時稱“細柳”。周亞夫曾屯兵于此,護衛長安。著名的“細柳勞軍”的典故即發生于此。漢武帝建元三年建有西渭橋(又稱便橋或便門橋)。
漢唐時期建有“三渭橋”即東渭橋、中渭橋和西渭橋,是古長安溝通東西和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尤其是西渭橋,是著名的絲綢之路通往西南及西域的必經之地。
盛唐時,西渭橋又稱咸陽橋,杜甫《兵車行》中的著名詩句: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便是對“咸陽橋”的真實寫照。
西渭橋(便橋)幾乎見證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全過程。“便橋之盟”,文成和親,“安史之亂”,“昭君出塞”等都是經便橋而發生的著名歷史事件。
宋代以后,由于政治中心東移,原來鼎盛的“三渭橋”逐漸衰落,而渡口逐漸興盛起來。清代兩寺渡仍是當時非常繁華的重要渡口。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欽賜馮顯為明遠將軍”。在兩寺渡建“明遠樓”,立將軍府。
兩寺渡乃千年古渡的文化縮影。有詩為證“千年古渡今重游,壯麗勝似秦漢秋。”文王迎親,文成和親,昭君出塞途經兩寺渡而千古流傳;唐玄裝西去取經,張騫、班超出使西域經歷兩寺渡而名垂千古;霍去病出征匈奴,唐太宗“便橋之盟”經過兩寺渡而聞名天下。兩寺渡繁榮了多少朝代,見證了多少盛衰,只有這滾滾而來、流淌不息的渭水知道答案。
殷商時代,兩寺渡是一個村莊。該村以馮姓居多,傳說馮姓為文王之子畢公高的后裔。畢公高的后代封在魏地,其子孫采食于馮城,于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
兩寺渡村就是周先祖的發祥地。馮姓村民是周文王后代,所以各朝歷代享有盛名。據說兩寺渡所在地就是“渭陽盛鎮”的古遺址,也是歷史上著名的“渭陽”。公元1460年兩寺渡繼咸陽建城后,筑起城墻,東、南、西、北開有城門。北城門上書“渭陽盛鎮”,西城門上書“始平古郡”,一直保留至解放后1953年。
兩寺渡地杰人靈,人才輩出。1995年9月在村西馮姓祖墳遺址出土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封兩寺渡人馮顯為“明遠將軍”石碑一通,該碑書法精美、雋秀。
清道光年間村人馮昆任四川按察使時給成都武侯祠寫下沉穩、厚重的“伊周經濟”大匾一面。現存武侯祠大殿內。
清代有馮志學、馮峻、馮峨、馮宗均考中武舉或武舉甲科,到了清道光年間至民國,村中書法、武術高手不斷,有馮建勛、馮加民、馮秉玥等人。
兩寺渡也是刀客俠士聚集的地方,清末有名的刀客“黃牛”被清府捉拿斬首時高吼秦腔,徒弟、村人擺酒數里,據說喝了100碗都沒醉,大氣凜然赴刑場,彰顯典型的關中漢子性格。
提起兩寺渡也被稱為“拳呱呱村”,最有名的是紅拳和牛拉鼓。解放前十大關中刀客,兩寺渡有2人。兩寺渡村馮建勛于1953年11月在天津舉辦的民間民族形式運動比賽及表演大會上全國比賽奪魁,后來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接見。
時至今天,兩寺渡是一座公園。咸陽的歷史名片,蘊藏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及燦爛文化內涵。兩寺渡公園,是繼渭濱公園、古渡公園后又一處集生態、景觀、休閑、娛樂、文化、運動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大型城市綜合公園,恢復城市記憶,讓秦都雄風和古渡春秋在這座“秦文化主題園”得以展現。
兩寺渡公園內規劃有文王迎親、周亞夫糧倉、班超出使西域、便門橋、明遠樓等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園中有所體現,用市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寫實雕塑置于廣場或路旁,激起人們對歷史的回憶,如兩寺渡的武術、牛拉鼓、船工號子、廟會、春祭、放河燈等。
漫步兩寺渡公園,古樸步道,牧馬雕塑,或駕一葉扁舟靜臥水中央遠離城市的喧囂,或赤腳漫步于木棧道上曬著暖暖的太陽,或想象著皎潔的月光灑上渡口五千年來那些蕩氣回腸的詩篇……讓人感受那份久遠的情懷,將為咸陽營造出另一種浪漫的氛圍。
未來的兩寺渡公園將成為鑲嵌在咸陽的明珠。各種色彩的植物高低錯落地簇擁在水邊,仿佛一幅濃縮版的山水園林畫。郁郁蔥蔥,綠草茵茵,鳥語花香,宛如人間仙境,勝似世外桃源,必將為廣大市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享受。
“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貫金城千里之域,寫銀河九霄之勢。”有人這樣形容秦國古都咸陽及渭水,可見當時的渭河是何等的美麗和壯觀!
唐朝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許渾登上當年渭水之濱雄偉壯觀的清渭樓后,感慨大自然的美麗及人生的跌宕,也不禁揮筆寫道:“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這真是:
咸陽古渡幾千年,渭陽盛鎮美名傳,而今再現漢唐景,勝以當年繁榮象。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百姓望得見山水,方不辜負這詩意縱橫的千年古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