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發

樓主 |
發表于 2013-1-29 17:28:27
|
只看該作者
大遺址保護要“慢工出細活”
“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保護漢長安城遺址,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保護這里已不僅僅是文物部門的事情了,而是多部門、全社會共同的事情了。”省政協委員、陜西省文物局保護與考古處處長呼林貴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漢長安城遺址是西安所有城市遺址中最“與眾不同”的。首先,這里自漢代起就確立為國都,歷經9個王朝,建都時間長達800余年。其次,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國家商隊是從這里啟程前往西域,讓這里成為絲綢之路東端最重要的起點之一。再次,這里遺存保存完整,在所有古代都城遺址中并不多見。
上世紀60年代漢長安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文物保護的原因,這里長期以來發展緩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于西安別的區域,當地居民改善生活環境的愿望相當強烈。
進入2012年,漢長安城遺址首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了絲綢之路聯合申遺的項目,又在8月的時候成立了全國首個文物保護特區,按照規劃,整個漢長安城文物保護特區包括城址區、以及西邊的建章宮遺址區、南邊的禮制建筑區以及附近景觀協調區,如何搬遷著75平方公里面積內居住的幾十萬居民,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經過之前對唐大明宮遺址的保護,我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同時也汲取了不少教訓,所有這些經驗都將被用到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中。”
呼林貴用“慢工出細話”來形容即將開展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強調遺址區必須堅持“保護規劃先行”,而且所有的建設都必須是“可逆”的,即一旦和規劃相違背就必須立刻終止,然后恢復到之前的樣子。從而探索出一條將居民生活與遺址保護融為一體的古城遺址保護新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