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陜西農家樂層級太低 有地方出現庸俗化苗頭 時間: 2013-01-29 10:42:05
7845c42ed06312717c691a.jpg (93.86 KB, 下載次數: 2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1-29 17:25 上傳
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召開第二次全體大會,委員吳志紅作主題發言。 西部網訊(記者熊惠玲)目前“農家樂”在陜西旅游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在省政協委員、臺盟陜西省委副主委吳志紅看來,我省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休閑農業品牌和休閑農業精品線路,休閑農業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未被充分挖掘。“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內容同質化、設施城市化、服務庸俗化的苗頭。”
“農家樂”層級太低
“陜西的休閑農業起步較晚,相當一部分休閑農業點還停留在簡單的觀光、餐飲農家樂的層次上,”吳志紅認為,這樣的休閑農業各種配套設施建設還未完全到位,產業規模、人才隊伍、消費水平等和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陜西休閑農業品牌還不夠豐富,特色鮮明的項目還不多,休閑農業資源分布相對松散。”吳志紅說。目前,我省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休閑農業品牌和休閑農業精品線路,休閑農業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未被充分挖掘。
“隨著我省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內容同質化、設施城市化、服務庸俗化的苗頭。”
“臺灣地區的休閑農業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目前已發展成為集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的休閑農業。”吳志紅說,“休閑農業的發展,改善了臺灣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向二、三產業延伸,產生了疊加或乘積的效應,擴大了其他產業對休閑農業的投資。臺灣休閑農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吸收、借鑒。”
堅持“一村一品”避免雷同
吳志紅認為,休閑農業首先是一種觀光、游覽、參與、度假的形式,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農家,感受地方文化和文化風俗的綜合體驗,從而能夠充分放松、盡情休息。
“對于有深厚歷史文化和豐富民俗文化基礎的農業休閑觀光項目,應當設立專項資金,提供補助,使這些特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休閑農業旅游品牌,應當是一個持久而穩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吳志紅說,在旅游消費者心中,要形成一種差別,也正是這種差別才成為吸引旅游者的興趣,提高其消費欲望。
她特別提到,陜西要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繼續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發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避免雷同,力求與周圍其他項目相互協調、優勢互補。
“休閑農業必須針對消費市場的新特點,增強互動參與性,創造性地開發出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綠色化、高附加值的體驗式旅游產品,以滿足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消費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