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地關中,有一道傳統美食叫涼皮(過去叫壤皮。“壤”陜西方言軟而筋道的意思)。對于它的味道之美,其實很難用語言來描述。
涼皮,在關中又包含懶面皮、洗面皮、搟面皮、在陜南又有米面皮。雖然做法各有特點,但基本都是一個食品類種。都是用面加水(或米漿)蒸制,然后再加以作料調拌后食用。
懶面皮,出自關中中部,搟面皮、洗面皮出自西府鳳翔、寶雞一帶,米皮則出自漢中。陜西人所說的涼皮,多是指懶面皮、洗面皮。
涼皮的蒸制其實很簡單:
一、面皮的制作大致如下:
懶面皮就是將面粉不斷慢慢加水,攪拌到一定程度,然后舀入涼皮羅羅內上鍋大火蒸5至10分鐘即成。特點:“壌”、筋。
洗面皮是先和好硬面再加一定的水不斷洗,直到留下的只剩面筋。洗面的水就如同前面一樣上鍋蒸即可。留下的面筋最后也要蒸熟,切成小快和面皮一起涼調。特點:筋、滑、光。
(目前這兩種還保持原始制作狀態,只是以前面里加鹽,現在用高筋面粉了)
搟面皮是先將面和硬搟成薄餅,然后上籠蒸熟。(現在該種已經產業化生產,有了機器生產。比手工的要軟些、“壤”些)特點:硬、筋道。
米皮是用石磨將泡好的米,連同水一起磨成米糊,上籠蒸熟。特點:軟、筋。(我覺得吃完胃里有點沉,不敢多吃)
二、作料汁的調配:
首先,辣子和醋要出頭(陜西特色)。油潑辣子很重要,先溫油加小香適量、花椒少許,待變色撈出研末放入辣椒面中,同時加適量的鹽。油再加熱,要熱油、慢潑不斷攪拌。醋當然要陜西出產的。
其次,蒜泥要熱油嗆香加水調汁。
下來芝麻醬、香油、鹽、味精、調料水(草果等泡的水,這個里面有用米殼提味更佳)。
最后再配點蔬菜類:如黃瓜、豆芽、青菜等等吧,一起調制。這樣一碗陜西涼皮就大功告成了。
說起涼皮在陜西,那沒有人不愛吃的。八十年代在咸陽就有一句口頭禪叫:“男人坐三輪、女人吃涼皮”。那是滿大街無論走到哪,都能看到的場景;而且不分季節,即使在飄雪的寒冬。
八十年代初,剛開放三輪就是最早的“的士”,大街到處都可以擺小攤。涼皮、烤羊肉串的攤點,可謂無處不在。出門“打的”是男人的特權,女人不敢坐的。而冬天吃涼皮,卻是女人的特權,一般情況男人是不坐在街邊小攤吃的。
涼皮之所以被人喜好,最大的原因還在于早些年,物質的匱乏糧食的欠缺。我的記憶里:在六、七十年代,要能吃到涼皮那是很高、很高的待遇。而且每次都不是每個人都能享用的。記得小時候不知是誰,曾發過這樣的感慨:“等我掙錢了,先吃三天涼皮,再炒一大盆雞蛋吃飽咯”。其實這真實反映了那個年代每個人的真實希望。
美好的東西都在記憶里。過幾十年或十幾年,這所說的美食是否還有地位?還會被后人稱為美食?我以為很難說。因為我記憶里那,二兩糧票一毛五,咬一口一嘴油的小籠包子,已經再也找不回來了。
現在的生活,給孩子們的味蕾能留下什么值得記憶的東西呢?我不得知。可我知道,幸福感不是整天浸泡在甜蜜中。而是苦澀中的一星點甜味。
漫漫的苦能放大星點的甜。同樣濃濃的甜會放大點點的苦。警惕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