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id="gseq8"><nav id="gseq8"></nav></dl>
<samp id="gseq8"><tbody id="gseq8"></tbody></samp><code id="gseq8"><tr id="gseq8"></tr></code>
  • <button id="gseq8"><input id="gseq8"></input></button>
    <tfoot id="gseq8"></tfoot>
  • 站務管理

    所屬分類: 服務 站務管理

    本版主題: 14373

    今日更新: 1

    論壇公告、故障申報、疑難解答、網友其他求助處理。
    發布新主題

    網友爆料“橋堅強” 官方:民國建造已廢棄33年

    0 / 5083
         

    簽到天數: 1 天

    連續簽到: 1 天

    [LV.1]初來乍到

    1401

    主題

    1027

    回帖

    8340

    積分

    六級

    夜未央

    積分
    8340
    QQ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2-12-14 21:03: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微博上盛傳的“橋堅強”。 王耀平供圖
    木樁支撐橋墩。
        近日,一組橋梁的照片在網上流傳開,圖片中,河南信陽羅山縣一座混凝土大橋的樁基卻用木頭支撐著。此微博發布后,引發網友圍觀,被不少人指責為偷工減料。昨天凌晨,記者聯系到此圖的拍攝者王耀平,他解釋說,此橋的兩側早已設立石墩,防止車輛通過。昨天,羅山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木樁系特殊工藝,該橋確已廢棄33年。
        爆料
        混凝土路橋靠木頭支撐
        6日晚,一組橋梁的照片在網上流傳開,圖中的橋體為混凝土結構,但其中兩個橋墩由許多木樁支撐,且木樁已經全部裸露在外。
        據發布圖片的網友“@自由人重生”說,“河南羅山縣有一座公路橋,現在河流干涸了,奇跡出現了:鋼筋混凝土制的公路橋,竟靠木頭支撐。”此圖一經發出,便引發了許多網友圍觀,被稱贊為“奇跡”、“橋堅強”。
        隨后,許多網友跟帖表示,“這明顯是豆腐渣工程啊,怎么能用木頭支撐這么重的橋體呢。”更有網友打趣稱,“木頭說:俺們慢慢老了,快托不起了,一定要告訴車娃娃們不要玩超載,謹防側滑哦!”
        發帖當晚,“@自由人重生”的微博已被轉發上千條。
    回應
        民國時期建造已廢棄33年
        昨天凌晨,記者輾轉聯系到最初發布這組圖片的作家王耀平,證實了該圖的真實性。王耀平稱,此圖系12月3日,他去羅山時經過羅山浉河橋所拍攝。
        王耀平回憶,3日當天,當他驅車從羅山浉河的新橋走過時,恰巧留意到岔路口旁的老橋,“這段橋大概只有5米寬,我覺得很漂亮,于是繞到了橋下,才發現木樁裸露在外面,就拍下來了。”
        王耀平隨即將照片發布到個人博客中,但他并沒有想到,這組圖片會迅速傳開。“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在羅山待過幾年,這些年經常來這里”,面對網友對“豆腐渣工程”的質疑,王耀平說,“事實上,這座橋的東西兩端早就封上了石墩,不允許機動車通過,只有少量下游的村民,會偶爾走過去。”
        事后,王耀平特意向羅山縣政府提及此事,記者在他拿到的《羅山縣志》中看到,“浉河大橋,位于羅山與信陽交界處,為信葉公路的主要大型橋梁之一……1934年,國民黨在木橋舊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橋,系鋼筋混凝土T形梁……1978年秋,國家在老橋下游244米出增建一處新橋。”
        昨天下午,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駱中憲向記者證實,照片所傳的確為浉河大橋的老橋段,系民國時期建造,“已經在1979年廢棄了,所以不存在‘豆腐渣工程’的問題。”
    專家
        木樁打基礎當時很常見
        昨天,四川省交通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的呂工程師介紹說,在羅山浉河建成的上個世紀30年代,這種用木樁打基礎的方式很常見,且為當時較先進的技術。
        “這種方法叫做‘打入樁基礎",呂工介紹說,它的主要工藝就是將預制的樁打入土中,主要靠土的摩阻力,其次靠樁尖承壓力,使樁獲得承載力,再在樁頂用承臺連起來,所形成的基礎結構。而“打入樁基礎”在早期使用的就是木樁。
        針對網友擔心木樁存在的安全問題,呂工解釋說,“這個橋要是放在現在,荷載能力肯定不達標了,不過在1980年以前,機動車比較少,大多是自行車和行人通過,完全沒有問題。”
        “這種工藝在建橋的時候算得上國內比較先進的做法了。”呂工說,這種施工方式主要是考慮到大橋的承載力不夠,加大密度,減緩大橋沉降速度,“不存在偷工減料。”隨著技術不斷成熟,20世紀60年代以來,木樁被替換成鋼樁及混凝土樁。沉樁的方法,也由人力進行錘擊,發展稱后來的振動打樁機以及射水、吸泥等下沉法。
        此外,一直從事橋梁研究的呂工程師認為,1934年所建的木樁橋體并無太多文物價值,“類似安徽商洛的南秦河大橋等,這樣的橋體現在國內還有不少。”
    該會員沒有填寫今日想說內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集贤县| 湟中县| 曲水县| 新泰市| 大同县| 临澧县| 太白县| 类乌齐县| 周至县| 大关县| 龙江县| 黄大仙区| 吉安县| 嘉善县| 闽清县| 青海省| 盐城市| 平阴县| 南川市| 江达县| 阿拉尔市| 绥宁县| 友谊县| 荃湾区| 定襄县| 揭阳市| 朝阳市| 繁峙县| 紫阳县| 三明市| 新余市| 彭水| 和平区| 建湖县| 孟津县| 莲花县| 忻州市| 民勤县| 昆明市| 漠河县|